联系普瑞特
销售一部:0512-6879 7339 销售二部0512-6272 3858- 地 址:苏州吴中区苏同黎公路3353
- 联系人:吴经理
- 手 机:13814837378
18151101588 - Q Q:1482234877
- 传 真:0512-68797331
- 邮 箱:13814837378@163.com
- 网 址:www.sz-prt.com
苏州普瑞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
走近与“魔鬼”共舞的“铅衣人”
日期:2016/7/11 9:12:54 人气:3299
不开颅完成颅内手术、不开胸完成心脏手术、不开腹进行肝癌手术……手术机房里的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”是患者的福音,却是操作医生的“魔鬼”。手术过程,造影机不断地发射X射线,像“放大镜”一样把患者的病变部位清晰地显现出来,而与此同时,医生也全程暴露在X射线的照射范围内。
记者走进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DSA导管室,直击这群穿着铅衣,与死神赛跑的生命卫士。
记者 何崇梅 通讯员 陈芳 石青青
体验
穿上铅衣戴上铅帽步履维艰
DSA导管室其实就是专门利用X线为患者做介入的手术室。被称为机房的手术室外面,有个专门的衣服架,上边挂着不同颜色的防辐射铅衣,没有袖子,看上去像连衣裙。一旁的护士告诉记者:“以前的单件铅衣有30斤重,帽子有3斤多重。现在新款铅衣全套有24斤左右,光铅帽、围脖、眼镜加起来就有近6斤重。”
记者刚试穿上背心和裙子,一下感觉自己下沉了几公分似的,有点步履维艰,不到5分钟,肩膀和腰部的负重感很明显,感觉有些累。当一旁的护士将一顶1斤多重的“铅帽”扣在我头上,将专业眼镜套在我脸上时,顿时感觉自己的头重得转动吃力,脖子也变得僵硬起来。“真受不了”,我一边说着一边迫不急待卸下铅衣帽。
真难以想像医生们穿着“盔甲”还能自如地做“绣花般的手术”,有时一个手术就是半天(甚至一天),而且手术过程低着负重的头在操作。身材娇小的女护士们还要每天穿着它快步奔跑去拿导管、递药物……难怪记者发现,做完手术从机房出来的医生,总是累得大汗淋漓。第一件事情往往就是先找个凳子坐下歇会,再慢慢脱掉铅衣帽。
操作
一边抢救患者一边“吃”射线
患者躺着的手术台上方,这台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”的仪器像个机器人,在手术过程中被医生来回控制着。当仪器黄灯亮起,就说明它正不断地发射X射线,像“放大镜”一样把患者的病变部位清晰地显现出来。看着电脑屏幕上的影像,医生操作着手中的仪器使已进入患者体内的导线准确到达病变部位。但与此同时,医生也全程暴露在X射线的照射范围内。
护士长吴霞告诉记者,医生铅衣装备主要是保护甲状腺、生殖腺、眼睛、肾上腺等部位不受射线伤害,虽然“铅衣”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,但为了手术操作方便,医生的胳膊、手、脸等部位依然裸露在外,所以铅衣只能防掉大约50%的射线。每一台手术,尽管穿着“铅衣”,医生在治疗病人的同时也遭受着射线的伤害。
据介绍,DSA导管室周一到周五,不同科室的介入手术都会排得满满的。去年,仅神经外科介入手术就做了500多台,平均每天1—2台。在X线照射下,根据不同病情,每台手术时间在1—5个小时长短不等。一边自己“吃”着射线,一边抢救患者,有时从早上8时进去导管室,到晚上10时甚至凌晨1时才出来。
奉献
用自己的生命换病人的生命
记者现场采访刚刚走出手术室的神经外科介入组组长陈锷主任,他说:“每台颅内手术时间根据患者病情决定,有的一个多小时,特别复杂的要四五个小时甚至更久。休息日和半夜被紧急通知来做急救手术也是常事。”
上周六,好不容易得到一次轮休,他与家人开车到诏安访友,当天晚上10点在回厦门的高速公路上就接到医院电话,“一位龙岩转过来的急诊患者,颅内动脉瘤破裂了,必须马上手术!”回到厦门已近半夜12点,陈锷马上进入手术室,第二天清晨6点才走出手术室。
这位中山医院神经外科介入组组长,连续几年的数千例颅内介入手术量使其已成“状元”,而这同时,其身体受射线长期的曝光量相当于连续拍了1000多张X光片。
因为常年穿铅衣,负重站立手术后已经非常疲惫,回到家就想躺着休息一下,平时的锻炼对于这群“铅衣人”来说是件奢侈的事情。才40多岁的陈锷已经加入了高血压大军,每天必须服用降压药。
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:由于甲状腺对射线很敏感,有年轻的女医生患上了甲减,也有护士白细胞数量骤减,掉头发、经常感冒、静脉曲张、肩颈劳损等,简直就是这群“铅衣人”的常见病。射线辐射对生育也有影响,常年做介入手术的几个男医生都开玩笑说,射线把Y染色体都杀死了。
就是眼前这群穿“盔甲”的生命卫士,用自己的生命换病人的生命。正因为这样,有人把介入手术室的医生比作蜡烛,照亮患者生命的同时,慢慢地耗尽自己的生命。
记者走进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DSA导管室,直击这群穿着铅衣,与死神赛跑的生命卫士。
记者 何崇梅 通讯员 陈芳 石青青
体验
穿上铅衣戴上铅帽步履维艰
DSA导管室其实就是专门利用X线为患者做介入的手术室。被称为机房的手术室外面,有个专门的衣服架,上边挂着不同颜色的防辐射铅衣,没有袖子,看上去像连衣裙。一旁的护士告诉记者:“以前的单件铅衣有30斤重,帽子有3斤多重。现在新款铅衣全套有24斤左右,光铅帽、围脖、眼镜加起来就有近6斤重。”
记者刚试穿上背心和裙子,一下感觉自己下沉了几公分似的,有点步履维艰,不到5分钟,肩膀和腰部的负重感很明显,感觉有些累。当一旁的护士将一顶1斤多重的“铅帽”扣在我头上,将专业眼镜套在我脸上时,顿时感觉自己的头重得转动吃力,脖子也变得僵硬起来。“真受不了”,我一边说着一边迫不急待卸下铅衣帽。
真难以想像医生们穿着“盔甲”还能自如地做“绣花般的手术”,有时一个手术就是半天(甚至一天),而且手术过程低着负重的头在操作。身材娇小的女护士们还要每天穿着它快步奔跑去拿导管、递药物……难怪记者发现,做完手术从机房出来的医生,总是累得大汗淋漓。第一件事情往往就是先找个凳子坐下歇会,再慢慢脱掉铅衣帽。
操作
一边抢救患者一边“吃”射线
患者躺着的手术台上方,这台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”的仪器像个机器人,在手术过程中被医生来回控制着。当仪器黄灯亮起,就说明它正不断地发射X射线,像“放大镜”一样把患者的病变部位清晰地显现出来。看着电脑屏幕上的影像,医生操作着手中的仪器使已进入患者体内的导线准确到达病变部位。但与此同时,医生也全程暴露在X射线的照射范围内。
护士长吴霞告诉记者,医生铅衣装备主要是保护甲状腺、生殖腺、眼睛、肾上腺等部位不受射线伤害,虽然“铅衣”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,但为了手术操作方便,医生的胳膊、手、脸等部位依然裸露在外,所以铅衣只能防掉大约50%的射线。每一台手术,尽管穿着“铅衣”,医生在治疗病人的同时也遭受着射线的伤害。
据介绍,DSA导管室周一到周五,不同科室的介入手术都会排得满满的。去年,仅神经外科介入手术就做了500多台,平均每天1—2台。在X线照射下,根据不同病情,每台手术时间在1—5个小时长短不等。一边自己“吃”着射线,一边抢救患者,有时从早上8时进去导管室,到晚上10时甚至凌晨1时才出来。
奉献
用自己的生命换病人的生命
记者现场采访刚刚走出手术室的神经外科介入组组长陈锷主任,他说:“每台颅内手术时间根据患者病情决定,有的一个多小时,特别复杂的要四五个小时甚至更久。休息日和半夜被紧急通知来做急救手术也是常事。”
上周六,好不容易得到一次轮休,他与家人开车到诏安访友,当天晚上10点在回厦门的高速公路上就接到医院电话,“一位龙岩转过来的急诊患者,颅内动脉瘤破裂了,必须马上手术!”回到厦门已近半夜12点,陈锷马上进入手术室,第二天清晨6点才走出手术室。
这位中山医院神经外科介入组组长,连续几年的数千例颅内介入手术量使其已成“状元”,而这同时,其身体受射线长期的曝光量相当于连续拍了1000多张X光片。
因为常年穿铅衣,负重站立手术后已经非常疲惫,回到家就想躺着休息一下,平时的锻炼对于这群“铅衣人”来说是件奢侈的事情。才40多岁的陈锷已经加入了高血压大军,每天必须服用降压药。
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:由于甲状腺对射线很敏感,有年轻的女医生患上了甲减,也有护士白细胞数量骤减,掉头发、经常感冒、静脉曲张、肩颈劳损等,简直就是这群“铅衣人”的常见病。射线辐射对生育也有影响,常年做介入手术的几个男医生都开玩笑说,射线把Y染色体都杀死了。
就是眼前这群穿“盔甲”的生命卫士,用自己的生命换病人的生命。正因为这样,有人把介入手术室的医生比作蜡烛,照亮患者生命的同时,慢慢地耗尽自己的生命。